本网讯(记者马思稳)从村民驿站的技能课堂到线上平台的精品课程,从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到街角巷尾的文化活动,今年以来,我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训学院建设为抓手,将文明实践的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通过“四个突出”精准发力,让培训接地气、服务暖民心,为城市文明建设注入蓬勃活力。
我市始终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训学院建设作为深化文明实践工作的核心支撑,以“功能完备、运行高效”为目标,从阵地、组织、队伍三方面筑牢根基,搭建起专业化培训平台。在阵地建设上,我市依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挂牌成立市级培训学院,同步推动各县(市、区)依托本地文明实践中心设立县级分院,市县两级均建成集培训、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场所,配齐高清投影、智慧黑板等设施,夯实硬件保障。在组织架构方面,全面推行“一把手”负责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协调”的工作格局,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运行模式。在队伍建设上,既整合专家、骨干等资源组建11类专业“活动教练员队伍”,又吸纳快递员、网格员等群体成立“民情观察员队伍”,构建“群众点单、队伍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
坚实的基础为培训提质增效提供了支撑。我市牢牢把握“提质增效”生命线,推动培训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在精准化、分众化、多元化上持续发力。需求收集环节,依托民情观察员通过“实地走访+线上问卷”双渠道建立“需求清单”,实现“按需施教”,摒弃“大水漫灌”式培训。分众培训中,针对分院工作人员开展统筹协调培训,为实践中心骨干提供实操技能指导,向志愿者传授服务规范与应急技巧,精准匹配不同群体需求。培训方式上,依托“文明承德”微信公众号开设线上专栏,上传培训资料40余篇,各县(市、区)同步推送微党课、技能短视频,打破时空限制,让群众“随时随地可学、想学就能学到”。
培训的最终成效,要以群众获得感为标尺。我市锚定“培训为了服务、服务惠及群众”目标,构建精准服务体系,推动培训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开展“养老护理员”“应急急救”等专项培训,通过“科普大篷车”提供种养技术指导,以“银龄e助手”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用“声声不息”街角音乐会丰富文化生活。针对城乡资源不均问题,打造“中心+基地+站点+流动课堂”阵地矩阵,承德县建7大培训基地,围场构建“1+2+N”服务体系,宽城设20个“众小爱”村民驿站,打通服务“最后一米”。特色品牌凝心聚力,“菇农加油站”助力3.5万名菇农增收,“板城花开”覆盖5万家庭阳光育人,“古韵双桥·文明新风”架起群众连心桥,让服务常态长效。
长效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我市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确保培训落地见效。在组织领导上,宣传部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每季度进行专项调度,截至目前已举办培训超百场,服务群众万余人次。教学管理中,制定《学员管理制度》《师资考核细则》等规章,科学规划培训计划,通过课后问卷、回访优化教学。成果转化方面,建立典型案例库推广创新做法,为优质项目提供“一对一”孵化指导,形成“培训出成果、成果反哺培训”的良性循环。
从阵地搭建到服务落地,从技能传授到文明实践,我市以“四个突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训学院建设走深走实。如今,文明实践培训已融入群众生活,成为提升市民素养、助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让文明新风浸润承德的每一个角落。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